当前位置:福建华图问答库返回                                                                                                                2023-04-07 11:58:28

问:

福建公路历史情况

答:


  古时候,福建与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交通闭塞,开发较晚。见诸记载的,在秦汉以后才有与邻省的通道。三国孙吴五次进攻福建,促进福建道路的开辟。唐乾符五年(878 年),黄巢率部入闽“刊山七百里”,为闽浙开辟一条新通道。唐宋时期,福建驿道发展,邮驿制度渐趋完备;到了清代,形成较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但由于境内高山连绵,河谷遍布,始终未能发展为车马大道。

  辛亥革命后不久,许世英任福建巡按使,开始筹建福州城区马路,于民国 5 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门经王庄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条马路;并组织官商合办的延福泉汽车公司,计划修建南平经福州至泉州的汽车路,于翌年修成福州西门至洪山桥的 5 千米,为福建省修筑公路的先声。当时闽南沿海一带,爱国华侨热心桑梓建设,多由海外侨胞及当地绅商,发起修筑公路。民国 8 年,开始兴筑漳浮公路,为全省第一条公路。然而因军阀割据,连年战乱,公路建设深受影响,终北洋政府时期,全省仅修公路 412 千米,且多限于闽东南一带。30 年代,福建公路开始有了发展,国民党政府为了军事需要,修筑了闽粤、闽赣、闽浙等省际公路干线。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内地虽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干线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坏。解放战争后期,又因国民党军队败退时沿途破坏严重,且又长期失修失养,到 1949 年解放前夕,全省仅存破烂不堪的公路 3384 千米,能通车的仅有 945 千米,而且标准低,路况很差。

  1949 年后,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0 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一方面,要完成华东支前公路修建任务,以支援解放大业,巩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复被破坏的公路,以支援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至 1952 年底,胜利完成了支前、恢复时期公路重点建设任务。1954 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复改造任务,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高,公路面貌焕然一新。1955 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新线公路建设时期,至 1957 年底,全省通车里程已达 6034 千米,不通公路的县份只剩下 5 个。这是福建公路发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 年,在贯彻执行“全党全民办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修路方针中,县乡公路迅速发展,年底便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0 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 13269 千米,使 80%的人民公社(乡镇)和 55%的生产大队(村)有了公路。1966 年至 1976 年,公路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处于曲折发展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封闭式的靠养路费投资转变为开拓式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资修筑公路;从过去比较单一发展公路网转变为重视向外辐射发展与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联网。使福建由一个陆上交通十分闭塞、落后的省份,建成一个以省会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地市县、工矿基地、主要港口、旅游胜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2019 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 109785.16 千米,比上年增长 0.8%。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  5535.32 千米,增长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