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图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发布:第五-六章教育学答案(2),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福建华图教师招聘微信公众号(fjjsks),福建教师招聘培训咨询电话:0591-87618197;88780197,微信号:18959130107
微信扫一扫下载2022年福建教师招聘笔试备考礼包
第六章 课程
真题再现
1.B。【解析】知识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学生中心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学习者的活动来解决问题。学生中心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论是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要形式分为核心课程和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后现代主义课程它把课程当做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重视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学习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文化和社会问题。题干中“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符合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因此本题选B。
2.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新的课程标准的构成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术语解释。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题干中“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说的就是课程标准,因此本题选C。
3.教科书。
4.活动。
5.B。【解析】隐性课程又称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虽然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但是仍有他的积极作用,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6.B。【解析】课程计划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一、单选题
1.A。【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此所能见到“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这里所说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因此本题选A。
2.D。【解析】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题选D。
3.C。【解析】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由拉丁语派生而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因此本题选C。
4.A。【解析】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本题选A。
5.A。【解析】宗教神学课程就是教会教育的“七艺”,“七艺”属于学科课程。因此本题选A。
6.C。【解析】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本题选C。
7.A。【解析】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因此本题选A。
8.B。【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这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6提出的。因此本题选B。
9.C。【解析】题干中,学生接受“自由教育”,为了未来做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这是把学生看做社会的一员,课程知识要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种观点倾向于社会中心课程论。因此本题选C。
10.C。【解析】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和联系,从而使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断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因此本题选C。
11.C。【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因此本题选C。
12.A。【解析】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能有效保证学习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因此本题选A。
13.D。【解析】根据课程的设计方式(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有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本题选D。
14.A。【解析】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武士七技”都是学科课程。因此本题选A。
15.C。【解析】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因此本题选C。
16.C。【解析】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因此本题选C。
17.D。【解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AB属于学科课程,C是国家课程标准,D属于校本课程。因此本题选D。
18.B。【解析】社会、知识、儿童和课程理论是制约学校课程的四大因素,其中社会、知识、儿童是基本因素。因此本题选B。
19.B。【解析】结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本题选B。
20.C。【解析】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认为(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主体性作用。因此本题选C。
21.B。【解析】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认为(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B选项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B。
22.C。【解析】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因此本题选C。
23.A。【解析】泰勒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式成为目标模式。因此本题选A。
24.A。【解析】泰勒第一个将评价引入课程设计中。因此本题选A。
25.B。【解析】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认为整个过程是一种尝试,没有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所有的关注点集中于课堂的教学实践,而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采用师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确保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此本题选B。
26.B。【解析】“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本题选B。
27.C。【解析】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因此本题选C。
28.B。【解析】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Ḁ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强调的是按系列组织课程内容。横向组织,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本题选B。
29.B。【解析】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指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因此本题选B。
30.B。【解析】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指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前后内容重复,且后者比前者的程度加深,因此本题选B。
31.B。【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因此本题选B。
32.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因此本题选B。
33.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本题选B。
34.C。【解析】新课程结构的特点包括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本题选C。
35.D。【解析】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因此本题选D。
36.C。【解析】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它是国家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题选C。
37.B。【解析】课程结构的改革包括: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题选B。
38.D。【解析】现代教学观是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因此本题选D。
39.C。【解析】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应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本题选C。
40.A。【解析】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本题选A。
41.A。【解析】新课改之下教师角色的改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本题选A。
42.A。【解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因此本题选A。
43.D。【解析】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因此本题选D。
44.B。【解析】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因此③的表述不对。因此本题选B。
45.D。【解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因此本题选D。
二、多选题
46.BCD。【解析】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因此本题选BCD。
47.ACD。【解析】隐性课程又称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B选项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属于显性课程。因此本题选ACD。
48.AB。【解析】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和人本主义理论。因此本题选AB。
49.ABCD。【解析】课程结构的改革包括: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本题选ABCD。
50.ABD。【解析】新课程评价的特点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注重评价过程。因此本题选ABD。
三、填空题
51.课程。
52.课程改革。
53.综合课程。
54.拓展型。
55.地方课程。
56.儿童。
57.课程计划。
58.社会改造主义。
59.评价。
60.教师。
61.均衡性。
62.教科书。
63.开设哪些科目。
64.开发者。
65.促进发展。
四、判断题
66.√。【解析】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研究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合作共同体。因此本题正确。
67.×。【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也就是有预期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因此本题错误。
68.√。【解析】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
69.√。【解析】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称为目标模式,所有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因此本题正确。
70.√。【解析】必修课程是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因此本题正确。
71.×。【解析】国家课程,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具有强制性。因此本题错误。
72.√。【解析】新课改在课程内容上,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即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学习。因此本题正确。
73.√。【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因此本题正确。
74.√。【解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主体是课本,但并不等同与课本。因此本题正确。
75.×。【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必须严格执行的。因此本题错误。
76.×。【解析】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师的指导。新课改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因此本题错误。
77.×。【解析】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传统的教育观下的观点。新课改之下,教师不再是权威性的传递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本题错误。
78.×。【解析】新课改的考试宗旨,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式,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比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此本题错误。
79.×。【解析】新课改之下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是由甄别、选拔功能转向激励、促进发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本题错误。
80.×。【解析】教学方式改革包括: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教材中的知识由脱离生活的知识转变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并不是不主张接受式学习,而是在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不再强调灌输式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本题错误。
五、判断说理题
8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的地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地位。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平等、互动、教学相长,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破除教师权威观念,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改之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在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平等中“首席”,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六、论述题
82.【参考答案】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七、案例分析题
83.【参考答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案例中的李老师开始为学生选择并编写剧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孩子按照教师的思维、想法去做事,体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本案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新课改之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要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案例中的“我”后来认识到学生身上的潜能,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将课本剧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体现了这一点。
(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包办代替”,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破除教师权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教师从旁提供协助,促进学生的学习。
(3)新课改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在对待教学上,教师要帮助、引导启发。案例中的“我”开始的时候是学生活动和行为的决定者,而后来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做参谋,体现了“我”向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
(编辑:Rich 高)上一篇:第二-四章教育学答案
下一篇:第七章 学生与教师(教育学)答案
贴心微信客服
3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
福建华图微信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82号融都国际大厦2层
客服热线:0591-87618197
网站:https://fuzhou.hu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