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华图问答库返回                                                                                                                2022-11-23 16:38:55

问:

科举制是什么意思

答:


  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之久。

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605 年),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1.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2.建立了完善的弥封誊录制,即采用糊名、誊录的方法防止考试作弊。
明清科举制
度的变化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称为“八股文”。
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光绪 31 年(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概况: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内容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试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查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和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二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