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图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同步福建教师资格考试网发布:2022福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题:《故都的秋》试讲稿,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福建华图教师资格考试微信公众号(fjjsks),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591-87896332 微信号:19906900908
微信扫一扫下载2022年福建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礼包
师: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李煜,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李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
师:首先介绍些文章的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师:下面同学们读一下文章,告诉我故都的秋怎么样呢?生:清、静、悲凉。
师:那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这是什么表现手法?生: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师:很好,这里也提到了江南的秋,和北国的秋比起来,有什么用意?
大家看,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以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
师:文中写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名花名酒”,“半开半醉”指的是什么?
“名花”和“美酒”是针对江南之秋而言的。生:“半开半醉”是说花半开酒半醒生:这全句是对秋的领略的比喻的说法。
师:在散文中,文眼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的。还记得《荷塘月色》中的文眼吗?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那么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我们就从作者的眼光来看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师:下面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师:请学生自己想象这幅秋景图。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总要想起的北方的秋景是什么?
生: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诗意的景物更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符,一个人在心情有些乱的时候往往会想到独处的妙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颐和园如织的游人。
师: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哪些景物体现了“清”,又有哪些景物体现了“静”和“悲凉”呢?
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师:下面精读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生:自然之秋——人生之秋
师:“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与“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有烦心的事情。
师:很好,下面精读秋雨段。(投影: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品
读“了”。
生: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
师:“..一层秋雨一层凉..”有什么特点呢?
生: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如果把“一阵秋雨一阵凉”用平仄写出来是_平仄平仄平仄平。它不合诗句的平仄要“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而“一层秋雨一层凉”用平仄写出来是平平平仄平平平,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说:“来得正好”。
师: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师:很好,描绘了五幅图之后,作者在第11节又进一步颂秋。点出“足见有感觉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同时也进一步赞颂了中国北方的秋更有深味。
师: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生: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是啊。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文末,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不言而喻。
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生:香山红叶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颐和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视而不见,却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果来细味清、静、悲凉,为什么?
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知人论世)
师:全篇看来,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生: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师: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师:今天学习了《故都的秋》,同学们可不可以结合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借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的写法,仿写一首关于故都的秋的小令?要求: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编辑:香香)贴心微信客服
福建华图微信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82号融都国际大厦9层
客服热线:0591-87896332
网站:https://fuzhou.hua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