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图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发布:2014年福建省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教育学考纲整理(3),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福建华图教师招聘微信公众号(fjjsks),福建教师招聘培训咨询电话:0591-87618197;88780197,微信号:18959130107
微信扫一扫下载2022年福建教师招聘笔试备考礼包
特点: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标。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
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②适应于超越问题;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人本位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②知识广博、肯教人; ③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④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⑤教学方法好。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五种品质:
①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②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学生看死; ③上课拖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④偏爱、不公正; ⑤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4、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①课程开发的技能②对课程整合的能力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④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那么,教师也就应该具备时代要求,具备新课程所倡导、所希望的标准和素养,应实现几个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也就有了新的内涵。
①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新课程强调“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服务。
②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明显、直接、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③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与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④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走研究型的道路。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研究。其次,教学行为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研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从课堂中研究,从课程里研究,从方法上研究;在研究中充实,在研究中调节,在研究中提升。
⑤教师应该是合作者
现在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领导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⑥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
(三)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的本质特点:
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③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②学生教学的中心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④学生是为成熟的、发展中的人⑤学生是能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2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③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3、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6、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7、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8、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七、课程
(一)课程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研究,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对课程的分类不同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3、从课程功能角度: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课改纲要》规定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
(三)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四)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和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八、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备考有疑问 华图为你解答
扫一扫,添加华图微信客服
微信号:fzht0520
(编辑:福建华图)